都灵中文论坛ToroChina都灵足球队爱好者

 找回密码
 加入我们register!
搜索
查看: 3936|回复: 0

评吉欧达纳的《灿烂人生》:史诗的底色

[复制链接]
发表于 2007-5-18 12:52 | 显示全部楼层 |阅读模式
评吉欧达纳的《灿烂人生》:史诗的底色
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  2007年05月17日10时51分   来源:北京日报   



    勉力“读完”意大利导演马可·图利欧·吉欧达纳的《灿烂人生》,忽然发现对文艺作品的“史诗性”,竟有不少话想说。

    先推介作为话题背景的《灿烂人生》。它是一套长篇电视电影,通行版本长达近6个小时(据说原始版本还要多出一个钟头),比当年伯格曼著名的《芳妮和亚历山大》长得还过分(《芳》也不过才五个小时)。曾在戛纳电影节的“一种注目”单元拿过最佳,舶来后在众多影友中口碑不错,但似乎一直未见有深度的评介文章。估计原因倒也简单,就像对每部好的文艺作品一样,大家都忙着复述情节梗概了,而复述完了却发现:最好的评介就是沉默。

    电影从马迪奥和尼古拉兄弟两人的青年时代演起。马迪奥成绩优异、敏感、易冲动,尼古拉开朗、有同情心。偶然的机缘,他们帮在精神病院遭受电击虐待的姑娘佐珍逃离了医院,却终于因为行为违法、又没法安置佐珍,眼睁睁看着她又被人带走。两人受刺激之余做了各自的选择:马迪奥辍学入伍,几年后成了一名忠于职守的警察;尼古拉则去主修了精神病学,成为一名屡屡参与司法鉴定的精神病专家。

    这期间,兄弟俩几度聚散,他们碰见了各自喜欢的女人,也遭遇了各自的困境:马迪奥爱憎分明的火爆脾气不受上司待见,双重人格又使他羞于对爱人美拉莉说出自己真正的职业,终于在一次大年夜因口角和极度苦闷跳楼自杀;尼古拉学钢琴出身的爱人茱莉亚则历来对社会不公持有极端情绪,她误打误撞参加了著名的“意大利红色旅”恐怖组织,遗弃了家庭和女儿莎拉,沦为杀手,尼古拉不忍看她害人,与警方设局将茱莉亚捕获。  

    莎拉开始长大,她痛恨母亲,嘲笑父亲对母亲入狱后始终如一的关心。尼古拉偶然在一次影展招贴上看到了马迪奥的照片,几经打听,发现拍照人是美拉莉,她跟马迪奥的遗腹子安德烈已快8岁。尼古拉说服母亲与美拉莉母子相认,让她在孙子的海岛上度过了幸福的临终时光。疯姑娘佐珍在尼古拉的帮助下,终于独立走向了社会。

    又是N年过去,已经嫁人的莎拉,在父亲的悉心开导下,终于与出狱后的茱莉亚母女相认。尼古拉和美拉莉也在朋友们的祝福和期盼下走到了一起。马迪奥的儿子安德烈是个小伙子了,他正沿着当年马迪奥和尼古拉未遂的那次旅行路线去挪威,在信里他跟尼古拉交流对女人的看法,也谈起人生:“看着夜晚的太阳落在地平线上,却没有沉入海面,我想起爸、妈和你。你常说世事美好,我认为你说的完全正确。一切真的很美。”

    《灿烂人生》的故事时间跨度从1966年直到2003年,依次展现了1966年世界杯意大利与韩国队比赛、佛罗伦萨水灾、1968年都灵学潮、1974年都灵骚乱、1970-1980年代意大利红色旅恐怖、1992年法尔科内大法官遇刺等近半个世纪意国普通人的生存状态,被誉为“史诗巨片”。

    但这部“史诗”有一个特点:它既不是正面描写历史事件,也不是抽空了时代去单纯演绎小人物一生的悲欢离合。所谓历史,是通过最具体最具象的小人物生存细节来展示;而所谓小人物生存,则正是一系列勉力辗转于大时代波澜之下的凡庸喜悦与疼痛、偶然与巧合……

    这种“小”与“大”之间的水乳交融,恰是我们国产的一些文艺作品、尤其是一些口气甚大的“野心之作”(比如某些长篇或诸如《与有关青春的日子》这样的剧集),做得极为生硬乃至欠缺的地方。贪“大”者,每每于小处显得枯涩、乏味;钟情于“小”和“个性”的,又每每夸大了自身的情趣、好恶,淡掉了对宏大时代背景的敲击、窥视。所以在我们这里,“史诗”更多是作为形容词、而不是名词存在的。

    在《灿烂人生》里,观众会追问马迪奥自杀前为什么把鞋脱下来、把通往阳台的门关上、然后再推开,最后再跳楼?也可能会为疯姑娘佐珍为什么会在付费点唱机那儿点那首哀婉的《谁可》而沉吟——“我对着微笑的人是你,你已离去,我还能向谁微笑,一切已成过去,我俩之间……”歌声分明在暗示日后的兄弟离别、恋人离别,但它却又实实在在是一个经典的、有着生活原汁原味的桥段设计。

    细节——真实的细节——让人看后难忘的细节,或许对此,本土的一些艺术家们,已经具备了某种程度的创造能力,但我们是不是能创造出统摄在大观照、大灵魂下的细节?这似乎又是一个太值得推敲的话题。我又想起了那个罗丹亲自敲掉自己所塑巴尔扎克像的手臂的老典故。从文学到视觉艺术,我们每天都在作品里保留着太多本该敲掉的部分……

    “你常说世事美好,我认为你说的完全正确。一切真的很美。”这是不少观者为之感动的《灿烂人生》的结尾。尽管有人因为片名的出处,会提到帕索里尼;因为意大利和写实电影,会想到维斯康蒂;但我看到那一刻时,还是在心潮起伏中,首先想到了法国导演侯麦的《绿光》,想起这部后来剧情被改作了孙燕姿同名歌曲的影片结尾,女主人公在海滨眺望到天边绿光泛起时的那一阵啜泣。

    我也想到了福克纳的那句“我相信人类会是最终的胜利者”。是啊,人生是有希望的!这大概才应是所有伟大艺术不停向辛苦中的世人反复提醒的。夸大或强调那些注定将成为短暂瞬间的痛苦,这种貌似诚实、实在狭隘的浪漫主义、现代主义乃至后现代主义的一知半解的人生观,已经影响了艺术两百多年了,这种情况,同样是需要我们在继续警惕本土艺术高蹈惯性的同时,去努力打破的。

    只有这样,本土的艺术才不致继续沦为“史诗”的看客。(北京日报,徐江)
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| 加入我们register!

本版积分规则

关闭

站长推荐上一条 /2 下一条

Archiver|手机版|都灵中文论坛ToroChina都灵足球队爱好者

GMT+8, 2024-12-22 18:37 , Processed in 0.098579 second(s), 20 queries , Gzip On.

Powered by Discuz! X3.4

Copyright © 2001-2021, Tencent Cloud.

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